南宁云—(记者庞丽娜通讯员王蔚然)8月30日—31日,在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连续两天南宁两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南宁市第155例、第156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为两位身患地中海贫血的儿童送去重获健康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截止2021年8月,广西造血干细胞干细胞入库志愿者数量累计7.1万人份,其中南宁市占比2.8万人份,近年来南宁共有6名捐献者分别成功向加拿大、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提供造血干细胞。

2004年起,南宁市红十字会开始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04年实现首例捐献,2016年实现100例捐献,今年8月实现156例捐献。从第1例到第100例用了12年时间,从100例到156例则不到5年。这得益于近几年来我市的“三献”工作得到了稳步健康发展,越来越多适龄(18岁至45岁)、健康青年人积极捐献造血干细胞,南宁市红十字会加大对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回访力度,进一步保持与志愿者联系,坚定了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捐献信心,从而加快配型检索速度,提高为病患服务的效率。

生命接力大爱永“髓”

8月下旬,来自南宁的志愿者黎女士成功捐献约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她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1902例,广西第410例,南宁市第15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一名地贫儿童带去健康成长的曙光。

早在2015年的时候黎女士身边有一位同事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她目睹同事在没有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之前苦苦遭受病痛折磨,感触非常深,于是她抱着治病救人的心理主动前往献血屋要求采集血样,并当场填写了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捐献登记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入库志愿者。


现场同黎女士慰问交流图片

在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通知的时候,黎女士非常积极表示如果能帮上别人她一定会全力配合,幸运的是在之后的再动员环节、高分辨检测配型和体检等筛选流程她都很顺利地通过了,她感到正是靠这种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的指引,才使得捐献过程中畅通无阻最终顺利完成了捐献。黎女士说:“我不愿再看到血液病患者因为没有配型到适合的供者而继续忍受痛苦,我愿意为他们增添一份获救的希望”。


现场捐献结束后合影

心怀感恩助力患者重生

“我现在身体状态挺好的,就是躺久了手脚有点麻,护士说我站起来活动一下就没什么问题啦。”刚刚捐献结束的马先生对前去慰问他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爽朗笑道。

80后的马先生在南宁工作多年,从2018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以来,他就很希望自己能有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血液病患者的机会。2021年1月份的时候他在单位接到中华骨髓库南宁工作站的回访电话,刚开始他以为是自己和患者匹配上了还挺惊喜,得知只是志愿者保留定期回访以后,他也没太失望,觉得只要自己的血样还留在骨髓库就总有一天能帮助到别人。果然到了5月份他等来了和一位患者初步匹配成功的好消息!在初筛和再动员阶段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以后,他也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环节。体检合格以后,马先生在心里松了一口气,作为事务繁忙的企业管理人员,他表示自己8月份都以捐献造血干细胞为重,并根据中华骨髓库的移植采集计划迅速做好了工作安排。


南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慰问看望捐献者

8月底,马先生在南宁成功捐献了200毫升左右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1894例,广西第411例,南宁市第15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一位地中海贫血患者带去重获健康的曙光。


成功完成捐献的马先生

捐献之前,热心肠的马先生曾经想了解患者大概的情况,基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双盲原则,工作人员只能告诉他这位与他匹配的患者是一个十岁上下的小朋友,马先生感慨良多:“只比我女儿和侄女大一些,很奇妙的缘分。感谢中华骨髓库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红十字会和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作出的努力。”

据悉,非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方式主要是通过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不损害身体健康且痛苦程度较低。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75种致死性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地中海贫血、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急性放射病等。希望有越来越多像黎女士这样的志愿者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使更多相关患者恢复健康,重燃生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