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因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而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实验证实干细胞具备干预多种疾病的能力。研究表明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在肝细胞的再生和肝损伤的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干细胞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少肝脏纤维化,为经肝动脉途径移植干细胞干预终期肝病提供了依据。

肝硬化传统干预方法效果欠佳

肝硬化是较常见的肝脏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肝硬化终期大多累及肝实质细胞,引起肝脏功能异常,甚至肝衰竭。终期肝病的主要特点是肝脏的再生能力下降,常规的保肝治疗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不能逆转肝脏的再生能力。


试验表明干细胞地培养符合标准

干细胞是一种多潜能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能力,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并具有强大的归巢能力,对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肝细胞,改善肝功能,在肝硬化的治疗有广泛应用。

实验表明,经分离培养的干细胞大小均匀,呈长形或梭形。经全自动细胞计数仪检测,干细胞活率约为93%,培养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检测结果CD29+、CD90+、CD2105+、CD34-和CD45-等表面标志物提示目的细胞的比率分别为99.9%、99.8%、99.9%和98%,符合目的细胞不低于95%的要求。

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

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干预的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中,腹水、腹胀、下肢浮肿、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干预后24周左右,试验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

此外,试验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阐述其睡眠质量明显改善,4例患者出现面容转。

在干细胞移植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中,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干预后12周时,除胆碱酯酶无明显变化外,试验组肝功能指标评估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

在干预24周时,数据变化不再明显,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的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估

在所有接收干细胞移植干预的患者中,移植成功率100%,术后出现发热反应3例,均不超过38℃,未给予处理,8小时后自动消退;出现精神亢奋1例,次日恢复正常;未发生感染和白细胞下降等情形。

干细胞移植的途径有肝动脉、门静脉、肝内、外周静脉、脾内移植等多种途径,其中外周静脉移植创伤小,操作简单,但此途径经过全身的血液循环使到达肝内的细胞数量减少;肝内途径移植是直接将细胞注射到肝脏内,使细胞在肝脏的定植率高,但容易损伤肝脏。

肝动脉移植通过介入的方法从股动脉穿刺插管经肝动脉进行细胞移植,一方面有利于细胞在肝内定植,增加定植量,另一方面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临床中应用最多的移植方法。


2020年某附属医院开展12例终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研究,使用干细胞进行静脉输注移植治疗,干预后随访结果显示,接受干细胞干预的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腹水消退,腹胀、下肢浮肿减轻、食欲和体力改善明显;肝功能较治疗前也有明显好转,且较对照组改善具有著差异性。

综上所述,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肝功能,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减轻水肿和腹水,降低胆红素水平等,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未发生与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副反应。因此,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能良好修复肝损伤,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无不良风险。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认为,临床前应用最多且无明显伦理障碍的治疗用干细胞,主要来自围产组织,也就是新生儿的脐带和胎盘组织。新生儿干细胞是宝贵的生命资源,也是目前用于干细胞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

胎儿脐带

脐带中含有数量丰富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它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它能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试验的数据信息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及国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目前可搜索到超过700项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临床研究,其中在中国进行的有150余项,130种既往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效果很小的疾病,有望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


胎盘组织

胎盘有“干细胞宝库”之称,胎盘中干细胞数量相当于一个人体的干细胞备份,胎盘干细胞的数量相当于一个人体的干细胞备份,包括胎盘亚全能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和胎盘母亲干细胞等。

其中的亚全能干细胞能够分化成200多种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干细胞、上皮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肝干细胞等人体组织细胞。


储存新生儿干细胞

给全家人的健康“撑腰”

环境恶化、生存压力这些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疾病高发,我们都无法规避。那储存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保障,就是给全家人健康“撑腰”的最佳选择!

在宝宝刚出生的3—10分钟凝血时间内,对其进行采集,储存在-196℃的液氮储存罐中,唯有在这种极低温条件下,才能防止污染,同时保障细胞的活性,并在需要时进行复苏、培养、使用,给健康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都是为了访问者更好的了解生物科技前沿技术、科学普及医学常识、提升保健预防意识,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分享、交流和学习,供访问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如涉及有关疾病、药品或治疗方案等专业问题,请咨询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