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启航,她以一叶扁舟离岸出港,将无数医护人员送往保家卫国的战场;逐波大洋,她升起片片白帆,乘医科教育之风,育才兴国,救死扶伤;舵往东南,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渐入佳境,大湾区协同发展卓有成效。历经70年发展,这艘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的巨轮从北国到南粤,一路乘风破浪,始终初心不改。
传承红色血脉,小小扁舟终成医科巨轮
黑龙江与珠江,一个守护国境“北极”,一个滋润南粤大地,相隔千里的它们,原本难有交集。然而在1951年,东北军区军医学校的成立如一叶小舟起锚出航,从此以后,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从东北出发,历经三迁校址,六变属制,七易校名,最终在南粤大地扎根发展,赓续文化命脉、传播医学火种。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
建校70余年来,南医大始终传承着为党、为国、为民忠诚奉献的红色基因。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抗战一线,还是病毒肆虐的战“疫”前沿,只要党和国家召唤,南医师生都义无反顾。建校初期,许多学员毕业后就去了抗美援朝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救治志愿军将士,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建校一年中,学校收治伤病员2508人,绝大部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
抗击SARS期间,南医大承担了解剖首例SARS遗体的任务,研制出世界首个SARS检测试剂盒;汶川地震救援期间,学校医疗队是第一支克服重重困难挺进震中映秀镇的地方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南医人主动请缨,在除夕之夜写下了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发出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铿锵誓言。这张请战书,后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不仅让育才兴国、救死扶伤成为南医人的神圣使命,也熔铸出学校听党召唤、强国兴邦的办学底色。著名的胸心外科学家黄家驷教授,中国外科学先驱者之一沈克非教授,传染病学家钱悳教授,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陈灏珠教授等人都曾在校执教。他们满怀着救死扶伤的崇高信念,肩负着育才兴国的神圣使命,为学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沈克非黄家驷
2004年,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无论是北国肇始,还是举校南迁,学校始终初心不变,逐渐发展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临床医学入围ESI全球前1‰,是广东省第3所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的高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18项,获奖数位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南医贡献。
从战争烽火中起锚出发的一叶小舟,到南海之滨万人摇桨的远洋巨轮。70余载筚路蓝缕,53年军旅历程,南方医科大学历经辗转,初心不改,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心系人民健康,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扬帆服务国家战略,科研探索携手创新育人
临涛涛珠江,面浩浩南海。在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漫漫征途中,南医巨轮升起“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两大船帆,在时代之风的吹拂下,向着远方不断航行。学校努力培养站在世界医学前沿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以治病救人为理念,学校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以提高创新能力、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问题为导向,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领域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学校牵头承担的地中海贫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方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科研团队,连续3个五年计划承担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总经费达2.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助力我国传染病防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附属深圳医院参与研发的核酸检测自助采样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南医大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了数十项新冠病毒研究应急专项项目,针对新冠肺炎诊断治疗、病理解剖、药物疫苗研发、源头防控等关键难点问题,紧急开展科技攻关研究,为抗击疫情贡献南医力量。3月6日,学校刘叔文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姜世勃、陆路教授团队合作,研发出能抑制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广谱抑制剂,相关研究成果在MDPI旗下杂志viruses发表。
以教书育人为业,学校锻造了一支以院士、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为代表的师资队伍,现有4位两院院士,是华南地区拥有院士最多的医科大学。
钟世镇院士开辟了我国临床解剖学学科,被誉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科的奠基人”;姚开泰院士长期从事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是我国鼻咽癌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侯凡凡院士专注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其团队申报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天明院士将目光投向抑郁症患者,提出了抑郁症发病的“胶质细胞”新学说,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和新药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
近年来,南医大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实施教育教学提质工程,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优化教学条件保障。
2019年起,学校投入1000多万建设一流专业和五类“金课”,投入1150万建设智慧教室、临床技能中心。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7门,数量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
为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培养急需紧缺医学人才,南医大布局相关学科专业,先后在临床医学开设了儿科、全科、心理、病理、输血5个培养方向,重点支持儿科学院、麻醉学院发展,统筹附属南海医院和19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资源,建成17000平方米全科医生培养基地,为急需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南医大致力于从医学专业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培育富有家国情怀、仁心仁术的医者。
针对医学生特点,南医大编撰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丛书,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医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通过全面推行书院制管理,实施“筑梦引航”工程,构建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学校获批成为省“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和“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
时代洪流中,千帆竞渡;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南方医科大学以救死扶伤的医者大爱担起守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以追求一流的办学初心扛起培养医学人才的责任担当。一代代南医人用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铸就了属于全体南医人的精神丰碑。
掌舵把握时代方向,多方布局共建“一流”高校
起锚出港,风帆助力,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唯有掌舵者把握正确的方向,大船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70年来,南方医科大学赓续红色血脉,胸怀“国之大者”,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医科大学为目标,紧跟时代大潮,回应国家需要,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南医力量。
固本强基,学科先行。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更是学校建设一流医科大学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持续稳固学科高原、着力打造学科高峰,探索“新医科”建设。
学校以慢性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准诊断等七大学科群,辐射带动“N”个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学校还前瞻布局,凸显“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医药”特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暨南方医院建院80周年之际,学校举行了为期两天共三场的新医科发展高峰论坛,汇聚国内多位医学界顶尖学者的思想智慧,交流高水平大学发展新医科的思路和理念,为学校新医科建设把握战略定位,适应新时代所需,更好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在新医科发展高峰论坛上致辞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一所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办学理念的高校,南方医科大学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教育教学培养体系,以一流专业中西医“守正创新班”、中药“葛洪创新班”,国家特色专业“名老中医传承班”和金课为重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名老中医传承班拜师仪式
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在全校中医药大会上提出重塑学校中医药学科优势,加速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并制定了《南方医科大学促进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为了在大学及周边地区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学校在顺德校区内建成中医药文化园——“杏园”。通过设置开展学术交流和教育教学的学术交流室,以及开放性的中药标本实训室,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祖国传统医药的积极性。
杏园揭牌
立足三地,协同发展。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标志着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诞生。作为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成员,南方医科大学以助力湾区教育科技发展建设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及有益尝试。
一是坚持做大做强附属医院体系,为湾区提供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支撑;二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为湾区提供科技战略支撑;三是搭建横琴“国际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转化服务平台”,为湾区建设中医药高地。四是建设深圳临床医学院,为湾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围绕强实力、建高地、冲高峰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学校现有13家直属附属医院,年诊疗量超过1600万人次,近4年63.5%的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为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南医力量。
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
此时潮平岸阔,且看风正帆悬。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迎来了建校70周年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医人将始终不渝,秉承“博学笃行尚德济世”校训,朝着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奋楫前行,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南方医科大学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精神与昂扬的姿态不断开启新的篇章。